看电商重磅头条,读电商行业趋势动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maijiapro@126.com
官方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卖家网

阿里健康:雪拥蓝关马不前 | 互联网医疗简史

· · ·

这里是万物生长FM

一档有关生命、死亡与爱的播客

讲述生命科学及一切

本期内容节选自播客“万物生长FM”的节目,为方便大家阅读,已进行文字转化总结。

以下内容出自播客文字稿,详细内容请收听播客内容

《互联网医疗简史》系列播客,是一部借助声音书写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史诗,旨在记录互联网医疗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历程,勾勒出其落地生根、蓬勃发展、面向未来的峥嵘岁月。

本系列参考《史记》的形式,采用本纪、列传、书的结构,追溯互联网医疗行业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的风云变幻,深入挖掘行业内每个时期的关键节点,透过时间的长河还原每个公司的兴衰存亡。同时,我们试图探讨一些棘手的真问题,深度解析这一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期要进入互联网医疗简史-阿里健康列传。

如果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参与者也有年龄的话,那阿里健康应该算个中年人,它既不像丁香园那样已经成立20年左右稳扎稳打,也不像京东健康等后起之秀快刀斩乱麻。回想马云十年前提出的双H战略,happiness&health,看现在的阿里健康,了解他们的你可能会有一个感觉,那便是“散装”感很强,这个散装该怎么理解,且听我慢慢道来

跟其他的公司一样,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它的历史。与平安健康类似,阿里健康也脱胎于母公司,所以它与丁香园、好大夫在线那样的创业公司不同。而从阿里健康的历史来看,也能看出它的散装感。

2011年6月,天猫商城开通医药馆,刚开没多久,7月份即被浙江省食药监管局进行整改,按要求断开了天猫商城医药保健频道与未经审批的网上药店的链接。被约谈后的淘宝商城直至2012年2月28日方才以天猫医药馆的形式重新开张。直到2012年2月才以天猫医药馆的形式重新开张。

在这儿我要多解释一下为什么被约谈和关张,其背后的法律法规逻辑是,2005年印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对互联网药品交易做出了一系列详细的规定。其中第21条提到"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的企业只能在网上销售本企业经营的非处方药,在第32条提到了网上销售处方药会给予处罚。

这份规定主导了后续多年医药电商的发展框架,规定里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并延展出了A、B、C证,直到2017年三证取消,如何申请三证成为医药电商发展的主旋律。

其中的A证简单理解就是平台证,你有了A证,才能做像淘宝这样的平台业务,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来你的平台上入驻,持A证的是平台,入驻的企业是销售药品的主体。B证企业简单理解就是互联网B2B的证,做批发的。C证是面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自营非处方药品的证。

所以当时天猫医药馆违反的是他们首先没有A证,其次他们也不能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药品。后来隔年天猫医药馆重新开张,改版的也是它作为平台只做药品展示,然后用户看到商品之后,跳转到相应的有资质的医药电商公司的页面里购买。对电商了解的人知道,多了一道跳转,可以说要流失一半的客户,但是在天猫的巨大流量带动下, 当年的医药电商规模仍然达到了3位数增长。

2013年8月,中信21世纪拿到牌照,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10家公司中)第三方交易平台唯一可开展B2B2C的公司。

阿里也应该是看到了医药健康品类的高速增长。2014年1月,斥资13亿收购中信21世纪,随后2014年10月,中信21世纪发布公告,正式改名为“阿里健康”。阿里健康借壳上市成功。

随后11月,医疗APP“阿里健康”客户端试运行上线,首次介入医院电子处方环节,而在那个时候,网售处方药还处在政策摇摆的阶段。12月的时候,阿里健康开始试点“处方电子化平台”。颇有大干一场的样子。

在阿里入股中信21世纪到借壳上市成功,他们也做了很多事,2014年2月到4月,支付宝先后和海王星辰、国大药房、漱玉平民、健之佳、大参林等20余家国内主流连锁药店开展O2O合作。

虽然支付宝是阿里集团旗下蚂蚁金服的业务板块,但在集团“移动医疗”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14年5月,在支付宝移动支付场景尚未完全普及之时,支付宝钱包便公布了“未来医院”计划:

这是一项5—10年的长期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随后在医院的支付端,支付宝一直压微信支付一头,不过现在似乎微信略胜一筹

2014年7月,阿里启动“药品安全计划”,使用手机淘宝、支付宝扫一扫药盒包装条形码,就能获得该药品的真伪提示、用法、禁忌、生产批次、流通过程等信息。药品监管码的能力其实是中信的,但是后来制药厂商、阿里、药监局,因为监管码的事儿也有很多细节也是一场大戏,这算支线了,在这儿我就先不赘述了。

时间来到2015,3月的时候,阿里健康官网正式上线,同步推出“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阿里健康移动APP2.0版本、阿里健康云平台和电子监管平台”四大版块。

其中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名为“医蝶谷”,被定位为“整合医疗全体系、全链条资源,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的网络平台”。

插一句题外话,金庸迷会不会觉着“医蝶谷”听来耳熟?没错,阿里就连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名字也来自《倚天屠龙记》中的医仙胡青牛的名号蝶谷医。

2015年4月,阿里集团宣布将转让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的营运权给予阿里健康,并持有阿里健康53%的股权,阿里健康正式成为阿里集团的子公司。

2016年2月,通过收购中信21世纪获得的重磅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暂停,而当时,电子监管网的运维是阿里健康收入的几乎全部来源。

三个月后,阿里健康重新推出第三方药品信息追溯平台“码上放心”,平台兼容了原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

2016年4月,阿里健康发布公告宣称,将协同阿里集团与中国太平、太平人寿等企业成立阿里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从事互联网健康保险相关业务。

虽然探索得比较多,但是真正现金流业务医药电商面临非常不确定的政策压力。2016年8月,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被叫停,阿里健康宣布收购广州五千年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全部股权,并更名为阿里健康大药房,获得了向个人消费者提供药品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开始着力发展自主经营的非处方药在线零售业务。相当于A证的事儿不让干了,现在做C证的事儿。

为了好好卖非处方药和健康商品,包括保健品、滋补品等等。2016年10月,阿里健康联合天猫医药发布“滋补中国”品牌,这是天猫医药纳入阿里健康生态后,针对中国滋补品行业转型升级所推出的首个品牌战略。

因为是上市公司嘛,所以阿里健康的经营数据非常容易看到,2016年左右的时候全年营收大概4亿,亏损大概1亿。

除了上述这些业务之外,阿里其他子集团也在做医疗业务,比如阿里云也在做医疗数据平台。

2017年年初,阿里云的ET医疗大脑正式发布,这是一个开放式平台,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实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场景化落地,覆盖如患者虚拟助理、医学影像、药效挖掘、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

2017年7月,由阿里健康研发的医疗AI“Doctor You”正式发布,AI系统包括临床医学可研诊断平台、医疗辅助检测引擎、医师能力培训系统等。

阿里旗下的钉钉,也进军了医疗领域。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事儿了,因为这些与阿里健康在阿里集团内都是平行的子集团,有些顺位可能比阿里健康还要高。虽然阿里健康在讲自己的战略蓝图时,可以把他们讲进来,但是在业务配合上从业内人士的反馈上来看,并没有那么顺畅。

随着支付宝在支付、金融等场景用户量越来越大,2018财年,支付宝手机客户端集成了近30款医疗健康应用,包括挂号就诊、母婴服务、健康资讯、药品验证等,数亿用户可以通过这一入口直接享受到就医服务。2018年11月,阿里健康独家运营支付宝医疗健康服务频道。

在此之前,2017年7月,天猫保健食品业务完成注入阿里健康,紧接着,医疗器械电商业务并入,实现了内部资源的打通和转化,使得阿里健康的收入持续高增长。

在这儿我把这个事儿解释一下,因为阿里健康和阿里巴巴都是独立的上市公司,所以,各个品类的业务,比如保健品业务本来属于天猫也就是阿里巴巴的,现在交给阿里健康,相当于是把保健品的库存、供应商、合同、仓库等作价与阿里健康做个交易。这对于阿里健康的好处是,它的营收能快速增长,毕竟像保健品医疗器械都是GMV很高的品类。

简单说这些事都是母公司对阿里健康的输血。

2017年4月,阿里健康在淘宝个人中心上线了“我的健康”卡片,进入之后能够看到名医咨询、成人疫苗、美丽计划、送药上门等多种服务,淘宝成为C端用户的健康产品及医疗服务的“超级入口”。

上过班的朋友应该都用过钉钉打卡,2018年4月,针对钉钉为B端企业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阿里健康对外宣布,将整合其体检、问医、购药等健康领域的服务能力,以线上“阿里医务室”的方式,为企业用户提供一站式健康解决方案。

这几年也算快速发展了,2018财年业绩公告显示,阿里健康实现收入24.43亿元,毛利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2%和248.7%。

不过因为阿里健康主要的业务是平台业务,我可以分享一下GMV数据,对于2018财年并入阿里健康代运营的天猫医药类目商品、阿里健康收购的保健食品类目电商业务,合计交易额超过人民币300亿元,天猫医疗器械业务的年度商品交易总额达人民币205.61亿元。

接着就到了2019年,这一年是医药电商快速发展的一年。对比一下阿里健康的最大友商京东健康在2019年披露的数据也能看出来,京东健康在2019年10月便对外宣布,年营收超过100亿。其背后,是用户逐渐养成的线上看病买药的习惯。

在2019财年,阿里健康收入50.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6%,其中,医药自营业务营收占比82.9%,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占比13.5%。

由此也可以看出来阿里健康当时的业务模式非常简单,96%以上的收入都是从医药电商业务获得。我也解释一下,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其实是指广告、营销、佣金等服务费用的收入。

然后就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这个黑天鹅事件,被动地、极大地加强了人们使用在线看病买药的习惯。

尽管在2019年出台的药品管理法已经不再禁止处方药网络销售了。但是具体的网售处方药的监管政策尚未实施。不过疫情来了之后,监管部门也算是给各大平台了一个监管窗口,因为能让老百姓用上药更重要。

2020年2月,阿里健康在淘宝App上线“买药不出门”业务,并和天猫联合启动“放心购药”计划,3亿慢病患者可在天猫购买处方药。

这也是医药电商平台,比较激进地宣传销售处方药的信息。不过话说回来,我相信在网上买过药的人,一定知道在2020年之前也可以在网上买到处方药。用阿里健康某高管的原话:网售处方药现在已经是事实。

到了2020年3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都看到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增长机会,阿里健康也被提升到阿里集团更重要的地位。3月15日,阿里健康发布公告,阿里集团老兵、朱顺炎将担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原首席执行官沈涤凡已提出辞职,卸任后将重新回到阿里集团。阿里健康现任董事会主席吴泳铭也已呈词任董事会主席,将以非执行董事身份继续在董事会任职。

阿里健康方面表示,将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加强组织保障和投入,助力加速全社会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新基建”。

我刚才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朱顺炎是阿里集团的老兵,我再把他的履历介绍一下,2020年的时候,朱顺炎49岁,届时他是阿里巴巴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朱顺炎曾在2003年创办武汉讯彩科技公司有限公司,后于2007年加入UC浏览器创业团队,出任高级副总裁,并负责UC的市场推广及商业化体系搭建。

2014年,UC浏览器业务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朱顺炎于2016年6月出任阿里妈妈事业部总裁,2017年12月出任阿里大UC事业群总裁,2018年12月起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大文娱新媒体业务总裁,分管UC浏览器营业部、阿里音乐及创新业务。2019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新一轮组织升级,朱顺炎出任阿里巴巴创新业务事业群总裁。

从履历来看,朱顺炎在创新领域经验丰富,而阿里健康在疫情期间发展迅速,开展了大量的新业务。

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淘宝等平台,上线了互联网医生免费问诊服务,缓解全线门诊压力。上线不到4日,已有超千名医生通过阿里健康在线问诊向湖北省居民提供服务,义诊页面的访问用户数也超过了160万。此外,阿里健康还联合支付宝开通了海外侨胞在线医疗咨询专区。线上诊疗等数字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凸显,数字健康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型基础建设。

2020年9月,阿里健康APP更名为“医鹿”,新版本将医疗服务集合到了首页,加之疫情期间的一系列线上抗疫公益活动、政策对互联网医疗的助推,预示着阿里健康未来在医疗服务板块的发力方向。

同时,阿里健康的消费医疗事业部,手握手机淘宝、口碑、钉钉、支付宝各大入口,覆盖医美、体检、口腔、疫苗、孕产、生殖、海外医疗等多个行业,消费医疗业务的GMV较上年同比增长超140%。

2020财年,阿里健康继续一路高歌猛进,实现营收95.97亿元,同比增长88.3%。

2020年11月,阿里公布2021上半财年数据,取得71.62亿元收入,同比增长74%,利润2.7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其中医疗健康服务业务与数字医疗业务均出现明显上扬,营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3.3%与30.3%。

这个增速算是相当快了,长期表现不温不火的阿里健康股价也在2020年连创新高,于2021年2月达到顶峰。总市值达到4000多亿港元。

不过这个时候阿里健康的主要友商,表现更为优异,营收、利润、增速都要比阿里健康更高,反映在股价上更为明显,京东健康最高市值超过6000亿港元。

或许是因为业绩和股价的友谊表现。很少在行业里露面的阿里健康,在2021年4月赞助了一年一度的医疗健康行业峰会VB100,朱顺炎在发言中表示,阿里健康希望自己成为:照顾你和家人健康的‘行家里手’。他解释,这个“行家里手”就像“人们身边的医生朋友”一样,“很专业,很热心,值得信任”。当人们面临健康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并向他求助;有他在,人们也会免于面临很多困惑和恐慌。

行家里手这个词成为当时许多媒体的标题。不过行业人士对这个词并不买账,因为它没有回答阿里健康的战略到底要走向哪里。

但是从朱顺炎上任以来的动作来看,阿里健康希望补齐自己的医疗短板,因为随着疫情的发展,几乎所有公司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互联网医疗已经不只是用户线上买药的附加服务,或者仅仅满足开处方的监管需求,而是变成了线上医疗服务闭环的必要条件。谁能给用户提供专业、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谁就能成为用户线上健康消费的入口。

2021年8月,阿里健康宣布收购小鹿中医,将战略版图拓展至了互联网中医。对阿里巴巴了解的人一定知道,阿里的收购,一般最终会达成战略融合,再翻译翻译就是,基本上会洗掉原来团队的人,自己入驻。

行业人士分析,阿里健康收购小鹿中医,一方面是为了补齐自己的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医药、中式滋补品类是医药电商增长最快的几个品类之一。

2021年10月,阿里健康启动了“新药首发扶持计划”,并与众安保险等生态伙伴的合作打通了阿里健康“医+药+险”闭环。

从2020年首次扭亏为盈开始,阿里健康重押数字化,2021年一举投下零氪科技、吉因加、小鹿中医等6家行业头部初创企业。

2022年9月,阿里健康互联网医院首次公布数字化患者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具备癫痫、哮喘、糖尿病、乙肝、肠内营养等在内的12个疾病领域的患者管理能力,且取得了初步有效的医学结果。

和其他互联网医疗类似,三年疫情无形中推动了该业务的发展,2023财年,阿里健康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超过40万次,实现22地39仓的配送网络,服务慢性病用户数近900人,天猫健康平台年度活跃用户近3亿。

2023年11月,阿里健康宣布与阿里集团签署股权认购协议,以135.12亿港元对价,获得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的独家营销审核权及附属权利,这是阿里集团第4次向阿里健康注入资产,也是首次以营销服务形式注入资产,战略意义重大。

但这个交易的本质,其实是阿里健康增长乏力,阿里“妈妈”变相补贴阿里健康从而提高后者的盈利能力。

2022财年,阿里健康实现营收205.8亿元,2023财年,营收267.6亿元人民币,利润5.3亿元。

2024财年半年报显示,阿里健康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收入129.6亿元,利润4.45亿元;并借由集团的股权认购获得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的独家营销审核权及附属权利,在医药电商板块打通了“自营收入+平台佣金+营销服务”的多轮驱动模式。

但无论如何,阿里健康的市值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使财报数据亮眼,相较巅峰时期的近4000亿港币规模,如今也一路向下、仅有四百多亿。

按照阿里健康自己的介绍,它把自己的业务总结成三朵云,云药房、云医院、云基建,简单讲就是药+医+数智化。包含线上线下自营药房、医药电商平台、中西医的互联网医院、会员制患者管理,以及体检、疫苗、医美等消费医疗,数智化则包括了医疗AI、云计算等能力。

我之前分享过京东健康CEO金恩林的一句话,他说互联网医疗行业讲不出新故事,所以阿里健康的战略跟其他国家也没有太大的不同。

那抛开战略我想讲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刚才提过的,阿里健康完成收购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独家经营权,一个是阿里健康最近换了CEO

先说收购阿里妈妈,阿里健康公司已收购阿里妈妈医疗健康类目独家经营权。发生在2024年年初。公告显示,购股协议项下建议收购事项所有先决条件已获达成,且交割已于2024年1月17日根据购股协议之条款及条件做实。合共25.58亿股对价股份已依照购股协议之条款及条件,按每股股份4.50港元之发行价配发及发行予卖方,而目标公司已成为本公司之全资附属公司。

公告发布后,多家分析机构对阿里健康未来增长表示看好。华泰证券此前表示,此次来自集团内的战略资源注入,有望帮助阿里健康持续完善其平台业务生态,在获得收入增量的同时增厚利润。海通国际亦认为,此举有助于发挥双方各自在平台运营和营销推广方面的优势,推动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增长。

虽然业内表示看好,但股市却没有得到积极反馈。近期阿里健康股价走跌,截至2024年1月22日收盘,总市值仅482.75亿港元,距离巅峰时期的近4000亿港元总市值,缩水3500多亿港元。

除了市场整体低迷这个因素以外,脱不开的言论则是,阿里健康仍然需要母公司输血。

2023年3月,阿里巴巴迎来了成立24年来最大的变动,进行了“1+6+N”的组织变革。“1”代表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依然是一家上市公司,法律主体、财务主体没有发生变化,“6”的含义是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这六大业务集团;“N” 则代表阿里旗下其他业务公司,比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盒马、夸克、飞猪等。

这次变动,阿里巴巴意在让每一个业务都独立出去接受市场的检验,看似拆分独立化运营,但部分业务仍在市场中艰难打拼,需要靠集团输血,阿里健康就是一个典型。

这已是阿里巴巴集团第四次向阿里健康注入输血。2017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向阿里健康注入了天猫平台“蓝帽子”保健食品在线业务;2018年5月,注入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2020年2月,阿里集团向阿里健康注入天猫产品及服务、天猫国际产品及服务。

阿里健康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拥有更多元的流量入口,流量多就意味着用户多,在新用户拉新的宣传和营销成本方面要远低于同赛道其他玩家。在此次公告中,阿里健康表示,此次交易将依托阿里妈妈及阿里健康各自的优势,共同运营营销业务,并将向商家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及解决方案。但据阿里健康2021-2023财年报告显示,其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分别为12.22亿元、19.81亿元、17.69亿元,在营销成本管控上,始终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打法。

输血背后,是阿里健康疲软的营收增速,根据阿里健康发布的2024财年全年业绩公告,‌公司的全年营收达到了270.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因为它有主要友商,阿里健康也不能把锅甩给大环境,‌因为财年统计周期不同,大部分时间能对上的是,京东健康2024年发布的,2023年全年业绩,京东健康2023年营收为53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而如果对比净利率,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的差距则更大,相差了接近4个百分点。

除了输血,阿里健康的另一个变化是,沈涤凡重新回归,朱顺炎辞任首席执行官,转为沈涤凡接棒。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沈涤凡曾担任过阿里健康的CEO,在阿里健康2019和2020两个财年中,阿里健康的业务连续两年实现接近100%增长。

如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变,阿里健康前有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平台的威胁,后有字节、百度的入局,使阿里健康的处境更显局促。如今,赛道再添新玩家,抖音、快手、小红书,一齐涌入。其中,抖音、快手先后放宽售药准入门槛,积极拥抱医药零售。小红书目前虽然没有发力,但也已推出买药业务。

沈涤凡作为医药电商的老兵,它的回归能否带领阿里健康找回增速,还有待市场验证。

从行业内传言和业务动作来看,沈涤凡希望阿里健康更多精力聚焦在卖药上。2024年3月8日,医鹿app发布了一个公告,宣布要进行「离线调整」。根据官方指引,原有业务被分流到多个用户入口。相当于把疫情期间把医疗app直接关停下线。其实这并不算太令人意外,毕竟在2022年就传出过医鹿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面对不容乐观的大环境,阿里健康选择直接下架了“医鹿”APP,将服务入口整合到了淘宝、支付宝和微信三大超级应用中。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收缩团队人员的规模和运营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淘宝、支付宝和微信的流量拓展自身的业务。

没有“医鹿”APP,阿里健康大药房和体检、疫苗、口腔、检测等医疗健康服务可以更加聚焦在淘宝的运营,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对于在线诊疗业务,失去了“医鹿”APP,大概率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不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都不是用户在线问诊的首选,而更愿意选择好大夫、京东健康、微医这类专业的垂类互联网医疗平台。

并且整合到淘宝和支付宝后,阿里健康的服务入口变得更深。需要输入关键词搜索才能找到相应的小程序,对新用户和老用户都带来了操作上的不便。

没有了大本营“医鹿”APP,阿里健康的业务由几个平台的入口“散装”而成。甚至还需要算上饿了么的买药服务,才能对应上京东健康APP的核心功能。

可能不久以后,那些分散又难找的服务入口会渐渐被遗忘。大家提起阿里健康,也许只会想到淘宝上的阿里健康大药房和天猫健康平台了。

在营销中人们确实看到了更多天猫健康的广告。

而有关阿里健康更近的一次动态是,今年4月2日,有消息称阿里健康目前正与好大夫在线洽谈收购事宜,双方已经就一些关键问题的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

对此,阿里健康与好大夫在线均否认了上述消息。对于是否有融资或被收购计划,好大夫在线方面表示属于商业机密,暂不回应。

不过据业内人士反馈,双方确实谈了收购,并且不止一次,确实有了进展。但是可能在细节上还有分歧。截至现在为止,该消息并没有进一步进展。

而从这些操作上都可以看出来,阿里健康在逐步弱化医疗服务业务的权重,专心做一个专业的卖药人。

重新回归的沈涤凡,能带领阿里健康在数字化浪潮下、AI技术变革的风口下,将医药电商业务发展到何种地步,还有待观察。

到这儿,阿里健康的回顾就暂时先聊到这儿。像阿里健康这样的公司,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值得聊的地方,我会和其他公司一样分为上下两期,下期,将针对受关注的问题着重讨论。说到这儿可能有听友会说,平安好医生的下期还没聊呢,没错,我承认,那是我的一个坑。我一定会好好填的,这次又欠了阿里健康一个坑。那互联网医疗简史、阿里健康列传的上就先聊到这儿,我们下期再见。

谢谢大家的收听,欢迎大家在小宇宙、苹果播客、荔枝、喜马拉雅、网易云等平台收听万物生长FM,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们交流,如果你是苹果播客的用户,欢迎你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并五星好评,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这一期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听友群加VX

完整版语音节目,可通过以下平台

@万物生长FM

收听

相关内容